您是否曾经遇见过这样的人——在工地上戴着安全帽、手里拿着扳手的博士后,在四十岁时选择从事体力劳动?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这个决定,又经历了怎样的生活?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很多博士毕业后都不愁找不到工作,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在某些领域非常有价值。但是,有些人会选择放弃高薪的职位,转而去到一线基层,甚至做起了体力活。原因很简单,他们觉得那里需要人才,而自己能力又正好相符,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。
另外一些人则是因为工作太过压抑,需要进行心理紧缩释放,所以才会选择去工地做义工。
从熟悉的实验室走出来,到遇见他们现在的队友——更多的是普通农民工或是城市流浪汉。这样跨界的尝试肯定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,但是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背景让他们能够快速地适应和融入,融入到这个集体里,成为一员。
在工地上,他们与工友共同吃饭、住宿、做工,更多的是用实际行动进行沟通和交流。他们一起经历了汗水、辛劳、酷热、寒冷,成为了彼此的默契。他们的生活方式、思维方式在这里出现了重大的转变。
对于一些博士来说,每天生活的基调印象中较为单调,每天都是做着非常有挑战性的科研工作,却很少有时间去呼吸新鲜的空气、走在自然的草地上。但是,来到工地之后,他们似乎迎来了第二春,看到了一种新开发出来的土地的美丽,迎接第二个机会迎接生活。
在工地上,博士们的心态不断地发生着变化,以前的紧张读书状态被关在了实验室里,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轻松状态,雕刻前所未有的体验和思维感觉。让他们明白了,不仅是在实验室里,外面的大自然也不仅仅是看石子或是绿植,更为广袤的天空和波涛和红日都会自求芬芳。
40岁的博士后做义工,尝试了一些不同的生活体验,并且感到收获颇丰。了解更多集体生活的质感和热度,获得了身心方面的疗愈。同时,这种经历让他们看待自己的人生和职业道路产生了影响,也希望这个经历能够留下一些奇思妙想和思维模式的思路,使他们成为一个更好的,更完整的人。也让读者认识到,短暂且真性情的生活实践已成为不少精英们多层次、全角度的生命体验之一。
免责申明:
本文来自源互联网,仅供阅读,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立即与我们联系!我们将及时删除。